前些天,“一位3岁幼童被狗咬伤,在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后,仍然死亡”的消息登上了新闻热搜榜。当被猫狗等动物致伤时,您一定会第一时间想到“狂犬病”,那您知道什么是狂犬病?狂犬病是如何传播的?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科学的处置呢?如何处置才能有效预防狂犬病呢?
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兴奋、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100%。
狂犬病是如何传播的?
狂犬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是通过咬伤传播,但也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污染被感染动物的唾液而传播。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狂犬病对人和动物都是致命的。对狂犬病动物解剖、宰杀、剥皮偶尔也会造成感染;食用死于狂犬病的动物的生肉而感染罕见,彻底煮熟的动物肉和巴氏消毒过的奶,不会传播狂犬病。
什么是狂犬病暴露?
根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者组织。
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科学的处置呢?
我们根据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狂犬病暴露分I、II、III三个级别,不同级别的暴露对应不同的处置方式:
Ⅰ级暴露:接触或者喂饲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舐。
处理方式:肥皂水清洗暴露的皮肤,无须进行医学处置。
Ⅱ级暴露: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
处理方式:用肥皂和流动清水彻底冲洗伤口后立即就医,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
Ⅲ级暴露: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肉眼可见出血;破损皮肤被舔;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者组织污染;直接接触蝙蝠;发生在头面部的咬伤或抓伤。
处理方式:用肥皂和流动清水彻底冲洗伤口后立即就医,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综上我们知道,各级暴露均需要处置,但处置的方法和程度不同。
如何处置才能有效预防狂犬病呢?
在狂犬病暴露发生后,对伤口进行处理、狂犬病疫苗接种和应用狂犬病免疫被动制剂是预防狂犬病的三个环节。其中伤口处理是预防病毒侵入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流程,对狂犬病防治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不亚于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的注射。大家如果在无法及时到专业的暴露后处置门诊进行伤口处理时,也可以自行处理,相较于延后由专业人员清洗和消毒,自行及时冲洗的效果要好上十倍,能将狂犬病的总体风险降低99%以上。
伤口处理包括彻底冲洗和消毒处理。局部伤口处理越早越好,就诊时如伤口已结痂或者愈合则不主张进行伤口处理。清洗或者消毒时如果疼痛剧烈,可给予局部麻醉。
伤口冲洗:用20%的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也可用清水代替)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者清洁剂。较深伤口冲洗时,用注射器或者高压脉冲器械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彻底。
消毒处理:彻底冲洗后用2%-3%碘酒(碘伏)或者75%酒精涂擦伤口。如伤口碎烂组织较多,应当首先予以清除。
如伤口情况允许,应当尽量避免缝合。伤口的缝合和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应当在考虑暴露动物类型、伤口大小和位置以及暴露后时间间隔的基础上区别对待。
疫苗接种:狂犬病疫苗应在被可疑动物咬后,彻底清洁伤口后第一时间注射,越早接种效果越好,只要没发病,疫苗就可发挥作用。早接种比晚接种好,晚接种比不接种好。
被动免疫制剂的注射:Ⅲ级暴露,以及Ⅱ级暴露且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Ⅱ级暴露者其伤口位于头面部且不能确定致伤动物健康状况时,都应在接种疫苗的同时,第一时间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的作用机制是在主动免疫诱导的保护力空白区内,通过在暴露部位即刻提供外源中和抗体以中和伤口处理时残留在伤口表面及内部的病毒,从而降低暴露部位狂犬病病毒含量进而降低发病率或延长潜伏期,为机体获得疫苗提供的主动免疫赢得宝贵的时间。被动免疫制剂应尽早使用,最好在伤口清洗完成后立刻开始。如未能及时注射,在第一剂狂犬病疫苗接种后的7d内均可使用。
夏季是猫狗等宠物活跃的时期,我们要特别小心避免被陌生动物抓伤或咬伤。一旦被咬伤或抓伤,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做规范的暴露后处置,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1]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
[2]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专家共识[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07:668-679.
[3]狂犬病防治知识问答,中国CDC
*来源: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