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近日,山东聊城市阳谷县七级镇一肉牛养殖场发现个别炭疽病例。当地立即封闭此养殖场,并对养殖场所有畜养动物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场及周边环境开展全面消杀和监测,未发现其他阳性家畜,相关畜产品未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同时全面开展病畜接触人员流调排查采样检测和症状监测。 截至8月2日上午10时,有5名直接接触病畜的养殖场工作人员诊断为皮肤炭疽,症状较轻,已全部隔离治疗,其余密接人员全部严格落实健康监测,未发现感染。
炭疽,是一种叫炭疽芽胞杆菌的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牛、马、羊等食草动物中。炭疽芽胞杆菌在外环境中可以形成芽胞,芽胞对干燥、高热、 紫外线和一些常用化学消毒剂等有较强的抵抗力,因而可长时间存活于土壤等外环境中,食草动物一般因食入土壤、草料等中的芽胞而发病,通常会很快死亡。
最为常见,破损的皮肤直接接触患病动物及其血液、粪尿排泄物、乳汁、内脏和骨骼等,或带有炭疽芽胞杆菌或芽胞的皮、毛、肉、骨粉等被感染,通常引起皮肤炭疽,占95%以上。
主要是摄入了含有该菌的污染食物,这多与饮食习惯和食品加工有关,如末经高热加工处理的风干牛肉等,引起肠炭疽。
很少见。主要是因吸入污染有炭疽芽胞的尘埃和气溶胶,可引起肺炭疽。最常在皮毛加工厂的工人中发生。
多发生在身体的暴露部位(手、面、颈),先为不经意的丘疹,不痛,如昆虫叮咬,但很快形成环形水疱,周围水肿硬结,中央坏死、溃破,血性渗出,5-7天坏死区形成凹陷形炭色干痂(炭疽而得名),局部淋巴结常见肿大,如不进一步发展,干痂分离脱落,露肉芽创面,愈合后遗留瘢痕。水疱液涂片,革兰染色可见阳性有荚膜、宽大的杆菌;干涂片也可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加以识别,病死率可达20%。
误食污染肉类后2-5天,出现恶心、呕吐、发热与腹痛,随而急剧发展为血性腹泻与急性腹痛。主要病理改变是肠道溃疡,好发部位是回肠与结肠,常伴有出血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如胃内溃疡可出现呕血。重者可有明显腹水。粪便中可检出该菌,病死率可高达50%。
吸入芽孢后有1-6天的潜伏期初始并无特异表现,前驱症状类同感冒,有肌肉酸痛、乏力、低热与干咳。但进入第二期后,2-3天内急剧发展为急性呼吸困难、大汗、发绀、低温、休克。突出病变为肺与纵隔出血性淋巴结炎,因此在X线胸片检查中常见纵隔阴影增宽,胸腔积液。并发脑膜炎者多,可表现为迟钝和颈强直,脑脊液检查多为血性,也可检出该菌,多在24-36小时内死亡。
草食动物易感,常见于羊、牛、马、驴、骡、骆驼、象、鹿等。杂食动物如猪、狗等也有发病,肉食动物如虎、豹、豺、狼等食用炭疽病兽肉也会造成感染。
人对炭疽易感,易感性无种族、年龄与性别的差异,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和接触方式,青壮年因职业(农民、牧民、兽医、屠宰场和皮毛加工厂工人等)关系与病畜及其皮毛和排泄物、带芽胞的尘埃等的接触机会较多,是感染发病的高风险人群。
1、动物防疫、检疫、实验室检测和饲养场、屠宰场、畜产品及皮张加工企业工作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
2、疑似炭疽病料标本的涂片、染色和镜检,以及灭活材料的PCR试验和沉淀试验操作应在BSL-2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培养操作应在BSL-3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操作人员按照相应生物安全级别实验要求开展个人防护,长期从事炭疽诊断的专业人员建议接种炭疽疫苗。
3、参与疫情处置的有关人员,应穿防护服和胶靴,戴口罩、手套、护目镜,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措施,做好自身防护处置完毕后,应及时对个人及环境进行消毒,接受健康检查,出现不良症状时及时就医。
不接触、不宰杀、不购买、不食用病死和不明原因死亡的牛、羊等牲畜,不生食畜产品。如有可疑接触史和不适症状,要及时就诊,患者隔离治疗。